close

高房價現象的諭示…

奢侈稅上路即將滿週年,日前自由時報大篇幅分析了這個稅目產生的實際效應及對房市的影響;而這中間最被外界攻訐或詬病的,就是交易量大縮、整體稅收大減,奢侈稅本身實際徵收稅額,也只有目標值的四分之一不到。

這時官方或許會說,奢侈稅讓房市交易降溫,但炒作氣燄也確實不再,房價也有止漲趨勢。然據住展企研室觀察,炒房客不過是轉移陣地,或改採以租代賣之拖延戰術;尤其房仲業發布數據或住展企研室統計資料,都顯示北台灣各區房價還是維持漲勢,和官方一年前有關奢侈稅能平抑房價的宣示相去甚遠。

換言之,實況是(交易)量縮但價續漲;如此價量背離的『警訊』,正是央行彭總又跳出來關切高房價現象的真正原因。只不過,行庫配合上級政策之外,仍拋出一句『游資依然過剩,房市無崩盤疑慮』的說詞,顯見儘管不動產擔保品出現風險,但行庫還是認為,房價下修的機率甚低。

一般談(高)房價,正方(認為房價會續漲)看法和上述說法雷同,也就是熱錢游資追捧,或如今日某報一篇『百坪豪宅逆勢進場』報導中業者所稱,『基本需求』仍在,精華地段一地難求,因此高價豪宅仍有市場,房價易漲難跌。

反方(認為房價會下修)則是搬出供需理論佐證。今日工商時報論壇一篇屏東商技學院不動產經營系副教授鄭博文之撰文就是一例:目前大台北空閑住宅超過12萬戶,實際供需僅有小幅落差,可見大台北房價飆漲並非源於供需失調,而是炒作之結果。

兩邊說法當然相互矛盾,卻都有一定客觀資料可循,然現實情況確實是,一般庶民難以承受現時高房價,卻還是有人買單、形成所謂行情。而住展企研室觀察認為,核心問題在於,需求面之結構,各人觀點各異。

篤信『有土斯有財』的華人,把房子視為極重要的家庭財富形式,台灣社會也不例外,因此只要能力夠,把買房當作資產配置投資工具者屢見不鮮;過去業界都有不成文慣例,建案買盤中有三成為投資客,算是正常值。這正是需求面真相:除了基本自用需求外,還有一定比例投資目的,無論這是置產行為或短線套利。

只不過,這些年的大台北,特別是台北市中心房市之需求面,已偏離上述『正常值』甚多。根據側面了解,這四、五年房價漲勢大起後,買家幾乎都有置產保值、節稅等多重目的,近幾年還有回流台商大舉進場,甚至有許多富一代買給富二代的(贈與)情形。

這些資產階級對合理房價的認知,和你我一般薪資階級不同;很簡單,這和油價每公升漲三塊,多數人大喊吃不消,資產階級卻照常把吃油怪獸開上路的落差如出一轍。尤有甚者,因為城鄉差距,大家還是想擠進大台北,加上房產節稅空間更大,於是招來更多資金追捧或短線卡位,廣義投資需求(有人稱為假性需求)被極度放大,才造成近年只有大台北房價狂漲,空閑住宅卻一堆的詭異結果。

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之惡、舉世皆然;放眼同樣制度的先進國家地區,都是透過租稅及社會福利,達到若干平衡。然而台灣呢?卻只有補貼,認為居住需求透過自由買賣市場就能獲得滿足:加上租稅極度扭曲、社福又聊備一格(社宅存量超低),還有居住歧視(老人租不到住處)等問題。結果資產階級狂掃房地產、快速拉高房價,庶民望之興嘆,甚至生畏,無怪乎高房價變成民怨首位。

據此,政府不應再繼續把房地產看做活絡整體經濟的源頭,不能只看到高房價產生的邊際效應,而是必須認真審視高房價的真正成因。尤其不該再繼續忽視,房市商品也是住宅,有民生基本需(居住)求之意涵在內;唯有讓真正有需要者買得起、租得起,買得到、租得到,加上改革稅制,市場交易秩序才會正常化,供需法則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高)房價如果還能有撐,那才是強國富民的表徵!【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房價現象的諭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打雜夥計 的頭像
    打雜夥計

    吉家網、信義、永慶、住商、太平洋、中信、東森房市新聞台(Gigahouse NEWS)

    打雜夥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