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平議都更條例修正:服膺公眾利益 都市更新才能成功



三月底北市府強拆士林文林苑之爭議,導致原本成為房市顯學之一的都市更新,一下被打入冷宮,也讓相關條例受到諸多批評。而昨日內政部正式完成相關修法並公佈,李鴻源部長稱此次修法(改革)幅度之大,為歷年之最,而且開宗明義特別揭示『保障居住者權益』。

只不過從實際修訂內容看,恐怕是流於『文林苑』條款;攸關都市更新政策及精神能否真正彰顯及落實的『服膺公眾利益』要項,幾乎沒有任何涉及,而且這裡的公眾,不該只有原住戶或釘子戶,而是包含實施者在內的社會上所有人。

內政部公佈修法版本後,產學兩方當然各有表述,說法也全在外界意料中。住展企研室則認為,原居者屬相對弱勢,確實需要更多保障,然而我們也必須再次申明,都市更新真正要保障、促進的,應該是公眾的利益;再說得更白些,如果因為要保障少數弱勢,而犧牲多數希望改建、獲得更好居住品質的原住戶權益,或是整體市容改善之公眾利益,這絕非我們樂見。

至於有關都市更新推動因噎廢食,不利於平抑都會區房價的說法,表面上是成立,畢竟少了都市更新這個取得都市土地的途徑,基於供需法則,地價、房價確實更難下修。但住展企研室必須點出,過去幾年『順利』推動都市更新時,也沒見到都會區房價緩漲,反而不少都市更新案開出區域相對高價理由。

事實上,這個土地取得不易、房價難平抑的命題,不該只從都市更新這方面來看;要知道,之所以地主能老神在在、待價而沽,原因還在土增稅名存實亡、不動產持有及交易成本太低等。因此,都市更新停擺,造成都會區土地更加供不應求,房價會持續飆漲的立論,在邏輯上是有謬誤的;換言之,即便沒有現在的寒蟬效應,都市更新也不會成為平抑都會區房價的力量。都會房價飆漲的原因不僅在供需,更在資金熱錢追捧及稅制(稅基)問題等。

有些批評則認為,司法程序介入將成兩面刃,加上門檻提高,都會造成推動曠日費時。這點立論並無謬誤;但反過來說,從歐美成功推動實例來看,都市更新本來就不是短期內可完成的任務,而是茲事體大的浩大工程;尤其華人有土斯有財觀念之下,因為繼承等因素,私人土地權往往被切割過細,更影響更新整合。

再看看我們最愛拿來比較的日本,他們最成功的都市再生案例-東京六本木之丘,是花費了快20年才整合成功、完成更新,進而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更被日本地產業界奉為圭臬;到了台灣,都市更新一旦推動整合超過三年、五年,就被解讀為原地踏步?

此外,箇中關鍵還在於,日本或歐美開發商,是以中長期經營(收租)為主要營利模式,但台灣產業生態卻不同,開發者主要是靠賣斷獲利;如此這般,當然無法忍受較長的時間成本(風險)。有關這部分,住展企研室強烈建議,修法應該針對本地相關產業特性做適當調整與考量;尤其政府財源困窘,即便推動公辦更新,也要靠民間(資金)力量,因此仍須設計適當誘因,鼓勵民間參與。

其實無論是建商圈地更新牟利或釘子戶獅子大開口,本質並無二致;關鍵在於,都市更新本來就不該是以任何人的獲利為主要依歸,而是要以促進公眾利益為大前提,也就是改善市容、居住品質等等。而這部份,並非由NGO來擔任仲裁或實施者就能解決,官方仍責無旁貸,須從心態開始調整,切實扮演公正第三人角色,嚴格把關。然而從目前內政部公佈的修法內容看,仍沒看到行政部門有願意扛起這個責任的證據。

事實是,當初推動都市更新時,官方『肖想』使其成為推動(不動)產業榮景的薪柴;一開始心態和出發點就有誤,相關法令訂定當然傾向有利實施者(建商)。現在發生了大問題,想扭轉回來,當然得花費更大的力氣。尤其,如果當初的錯誤出發點或心態沒有調整回來,則即便再多保障弱勢的修法內容,也無益於極重要的都市更新政策推動。
 

轉載自《住展房屋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打雜夥計 的頭像
    打雜夥計

    吉家網、信義、永慶、住商、太平洋、中信、東森房市新聞台(Gigahouse NEWS)

    打雜夥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